联系我们

米酒野史

米酒野史

没有秋裤,古人是怎么过冬的

没有地暖,没有空调, 甚至连热水袋都没有,
在瑟瑟发抖的冬天, 老祖宗们除了靠抖和一身正气,
还能怎么避免不被冻成狗呢?
今天聊聊古人的那些取暖神器。

1.花椒竟然能取暖?
花椒只能做香料?不好意思,古人脑洞比你大!
宫斗剧为什么会用“椒房之喜”来形容受宠呢?
古人认为花椒树结实累累,是子孙繁衍的象征, 并有主温暖除恶气的功效。
所以,汉代开始,皇宫设有温室殿, 用花椒捣成的泥,涂在四周墙壁。
再挂上锦绣壁毯遮挡,这就是“椒房殿”。 后来,“椒房”逐渐演变成皇后的代称。
现在知道, 为什么电视剧里皇后住的地方, 叫椒房殿了吧?
因为味儿大!哦不,因为保温!

2.美女也能用来取暖?
唐朝权贵之士,敢想更敢做!
不要想太多, 真的只是单纯的靠人御寒。
唐朝权贵每到冬天, 都会选几个长得丰满的妹子, 排成一排,
组成人体避风阵, 挡在床前遮风取暖。
《长安十二时辰》元载登场, 就是用的这种方式。
难怪唐朝以胖为美, 都是有原因的!

3.古代文青的精神胜利法
数九寒天,原来真是数着过的!
古代保暖条件简陋, 严寒也被看做上天的惩罚。 人们心生恐惧,觉得冬天莫名漫长。
为了挨过冬天,缓解情绪, 衍生出一项消遣活动——九九消寒图。
在冬至日画上一枝素梅, 枝上九朵梅花, 每朵九片花瓣,一共八十一瓣。
此后每过一天染一瓣,等全部涂完, 冬天也就过完了。
原来《秘密花园》涂色本, 从古代就开始流行了?

4.暖手神器1400年前就有了
你用的,都是老祖宗玩剩的。
如果你爱煲古装剧, 又刚好是讲宫斗那些事儿, 肯定见过这件神器——汤婆子。
下雪天,带毛领的斗篷,呵出的冷气, 都是它出现的标配场景。
最开始汤婆子产量少, 即使在后宫,也没法雨露均沾,人手一个。
妃嫔们为暖个手,免不了实力battle。
能把它捧在手心, 就等于被皇上捧在了手心,
一看就是能活过整部剧的角儿, 出场都是自带BGM的。
其他人也只能坐在柠檬山上, 酸上一句“贱人就是矫情”。

5.御寒千万种,穿衣最靠谱
纸包不住火,但能挡风
一到冬天,御寒的衣服必不可少。
“五花马,千金裘”那是豪门标配, 平头老百姓可消受不起。
棉花直到宋朝之后,才传入中国, 在此之前,百姓都是麻衣过冬。
但麻布透风,一到冬天就瑟瑟发抖。
老百姓集尽处女座的智慧, 发明了挡风神器——纸衣。
透气又便宜,性价比不要太高。

南北朝:开始制纸衣。 唐代:用麻纸,纤维强度高,防蛀虫。
宋代:用树皮纸,拉力强,耐折磨。
唐宋时期,为了加强御寒效果, 纸衣被特意加厚,升级成纸裘。
一到入冬,人手一件,风靡长安。
所以说秋裤算什么, 纸裘才是唐宋style。

6.液体暖宝宝,古人比你会玩100倍
在那个没有KTV, 没有电子竞技的年代, 人们最大的消遣便是——喝酒。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每到冬天,温上一壶米酒, 跟朋友围炉夜谈,这是基本操作。

讲究的,就像白居易一样, 用上红泥小火炉,明火温酒。
想要酒温得快点, 就用上“温碗注子”隔水温酒。
(注子是酒壶,温碗是乘放注子的器皿)

搞这么多器具,除了逼格, 其实还有深层次的讲究。古时都是喝米酒。
糯米有温暖脾胃的功效, 但酿成酒后,因为古代技术有限,
含有微量的甲醇、醛、醚等有害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随温度升高而挥发。 同时,酒里的脂类芳香物,也随之蒸腾。
加热后,酒香更醇厚,酒味更温和, 驱寒暖身效果也更好。

大宋吃货黄庭坚就曾提过, “置酒相暖热,惬于冬饮汤”。
一口温米酒,比一碗热汤还暖和, 大冬天的,就指着这“液体暖宝宝”过活了。
古代酒鬼没有设备研究,光凭一张嘴, 就开启了对温酒的造作,实力带飞全场。
论喝酒,你祖宗还是你祖宗。

椒房殿、纸裘御寒、温酒暖身......
虽然科技落后,但老祖宗的脑洞却一直超前。
几千年过去,米酒还在餐桌上, 只是知道温着喝的人,却越来越少。
好在,有人忘记,也总有人铭记。
蓑衣米酒,就正把温酒这件事,带回餐桌。

特制的酒瓶,可以直接放进热水, 浸泡5分钟,就能喝上暖和的热米酒。

寒冷的冬夜,温上一瓶米酒, 米香浸入身体,传至全身, 卸下疲惫,放松精神,
可以打从心底温暖起来。
就算是平凡的米酒,有了温度,也能感受到老祖宗的大智慧。

嗜酒闪离撕渣男,原来你是这样的李清照

女生到底该不该喝酒?
不少人都存在偏见:喝酒的女生不正经。
但早在大宋,就出现了一个女酒鬼。偏偏还是词坛扛把子。

李清照出身高知家庭。老爸是苏轼弟子,老妈是状元王拱辰孙女。
照理说这种大家闺秀的人设,在家钻研琴棋书画就好了。可她偏不。

拒不完全统计,李清照存世作品45首,23首跟酒有关。从比例上来说,比李白还高。

真实的李清照,才不是凄凄惨惨戚戚,还在少女时代,就是一名酒鬼。

和姐妹淘去春游,喝高了,回家的路都忘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如梦令》

婚后更是天不怕,地不怕。宿醉酒还没醒,就先发个朋友圈,也不怕公婆看见。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

有时喝多了,妆都懒得卸。反正酒比脸重要。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诉衷情》

她的生活可以说是灯红酒绿、夜夜笙歌。
那到底是什么酒,让大家闺秀变成了女酒鬼?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
从绿蚁这个词,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诗人喜欢把绿酒称为绿蚁,不少诗词都有提到。
最出名的还是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这首诗一度大火,绿酒也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但绿酒在成为当红炸子鸡之前,还有另一个马甲:米酒。
7000年前,中国种出了第一颗稻米。
米酒也诞生在那个时期,算是中国的第一种酒。

最早出现的米酒,酒液里有不少白色酒糟。
所以被简单粗暴的称为“白酒”或“浊酒”。
由于发酵不充分,酒精度1度不到,和今天的醪糟差不多。

直到爱酒人士用尽处女座的智慧,发明了酒曲。
酒曲的出现,让稻米发酵更充分,酒精度提高,实现了大跃进。
但在更新补丁时,不仅酒味变了,连外观也顺带整了个容。

早先的酒曲技术不够成熟,无法保证纯净。在制曲和酿造过程中混入了大量其他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的乱入,使白色的酒液变成了绿色。诗人把这种绿色米酒称作“绿酒”。

到了唐朝,米酒又闹起了革命。原料、制曲和酿造工艺越来越讲究,达到品质巅峰。
选用上等糯米,蒸到饱满发亮,再加入改良酒曲。
发酵20天后,用木质槽床压榨,过滤掉杂质。酿出的酒液呈黄色,度数能到6-8度。

这时的米酒,还是按老规矩,以颜色命名叫做“黄酒”。只是身价翻了几十个翻。
按当时“金樽清酒斗十千”“斗米八钱”推算,米酒比米贵了整整1250倍,
地位和现在的茅台一个级别。

那个年代没有微信微博,信息传播速度慢。大多数地域仍在酿造传统的绿酒。
直到元代以后,绿酒才逐渐消失。

而清米酒的酿造工艺,一直被保留到今天。
不过由于比较复杂,基本只能在一些成熟酒坊看到。
比一些自酿的白色浊米酒更上一层。
庆幸的是,现在在餐馆已经出现一些原汁原味的清米酒。

酒体清澈微黄,就是传承的这门工艺。

按年代推算,李清照喝的就是米酒。 度数低,甜甜的,微醺状态好发挥。
才有了“李白斗酒诗白篇,张旭微醺草圣传”等佳话。

而李清照更是借酒活成了穿越的新时代女性。前半生过得太嗨,后半生她栽了两个大跟斗。
恩爱的前任赵明诚死了。再嫁的小鲜肉张汝舟是个图她钱财、科举作弊的渣男。

一般女人会选择无视,可李清照是个酒鬼啊,敲了酒瓶就跟你撕!
告发张汝舟有科举欺君之罪,100天闪离,怒踹渣男。

当年第一才女闪离事件轰动全国。她被舆论指指点点,连8岁小学生都在微博黑她。
她却完全不虚,几碗米酒下肚,怼天怼地怼渣男。
我的人生是我的,又不是你们的!离婚喝酒撕渣男,姐就图个痛快,不信咱诗里见!

到头来“千古第一才女”的王座还是照收不误,
就算放在今天,李清照也是让人膜拜的新时代女王。

微醺过后,把柔情都献给了诗,把豪迈献给了生活。

也许在微醺里,才更接近理想的状态,提笔诗书,落笔人生。

一碗米酒,浇灌的不只是一代才女,还有回味无穷的诗词武侠。
而我只想对李清照说“大佬,能敬你一杯酒么?”。

煮酒论英雄,英雄为什么都在煮酒?

三国演义里有个经典桥段:煮酒论英雄。
曹操“盘置青梅,一樽煮酒”,约谈刘备。 谈人生是假,查户口是真。
要是刘备酒后抱负显露, 一山不容二虎,卒。
酒过三巡,套路开始。 曹操跟他八卦,天下谁是英雄。 可刘备一直打太极:反正我不是。
曹操憋不住,酒劲蓄满放出大招: 天下除了我俩,其他都是傻X。

危机时刻,刘备演技爆发, 假装被打雷吓尿,演了回弱鸡。
这才打消曹操疑虑,逃过一劫,引出三国佳话。

煮酒这件事, 从此逼格爆表,成为英雄标配。
煮酒论道,指点江山, 不煮点酒,都不好意思开口。

但有一个被忽略的细节, 酒煮沸了,酒精挥发,跟水没两样。
除了气氛烘托,,煮酒还有什么意义?

要解决这个问题, 得抽丝剥茧,先了解煮的是什么酒。

三国演义没有明说, 但曹操之子曹植提供了线索。
“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曹植《七启》

诗里的煮酒场景,提到了“浮蚁”。 类似的还有绿蚁,诗词里经常提到。
最出名的是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而浮蚁和绿蚁,是指酒面上漂浮的酒糟。
什么酒会有酒糟?白酒没有,啤酒更没有。 这是古代米酒的特有产物。

7000年前,中国种出了第一颗稻米。
米酒也诞生在那个时期,算是中国的第一种酒。
最初的米酒,带有酒糟,又叫浊米酒。
后来工艺成熟,渐渐被清透的清米酒取代。

传了几千年,仍在民间保留的酒,就只剩下这一脉。
煮酒的习惯,也一起传了下来。

红楼梦第八回提到,熊孩子贾宝玉爱喝冷酒。 宝钗劝他把酒热一热:
“热吃下去,才发散得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养尊处优的小姐,扮起老中医讲养生,也条条是道。
“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这里提到了一个词,烫。 三国说煮,红楼说烫。 哪个更官方?

三国里还有个典故“关羽温酒斩华雄”。
罗贯中不会自己打脸啪啪啪。 相互印证来看,煮、烫、温,都是指加热米酒。

从科学角度来说, 古时酿造技术有限,米酒中含有微量的甲醇、醛、醚等有害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随温度升高而挥发。
英雄煮酒,煮的不只是逼格, 加热祛杂,才是温酒的主要目的。

同时,米酒里的脂类芳香物随温度升高而蒸腾。
加热后,酒香更醇厚,酒味温和柔顺,驱寒暖身的效果也更好。

所以直到现在, 即使餐馆里的一些高品质清米酒, 已经不用加热祛杂,
但很多人还是喜欢热着喝。

为了追求口感,温酒也越来越讲究。
如何加热,加热到多少度合适, 绝对是件严肃的事。

温酒法有两种,
一是明火温酒。
酒壶放在明火上加热,酒壶用金属或者陶瓷的。
再讲究点的,配上红泥小火炉。
情调高雅,适合私密约会。

二是隔水温酒。
酒瓶放在容器里热水浸浴。
热水不能漫过瓶颈,慢慢温热。
快速简单,适合日常聚会。

而温度,大约分4段
35℃ 接近人体温度 香气平缓 口感温和
40℃ 酒瓶触感微温 香气稳定 口感顺滑
45℃ 酒瓶触感温 香气明显 味感平衡
50℃ 酒瓶触感热 香气强烈 有轻微苦涩

根据自己的喜好,冬夜热上一杯米酒。
香气中的微细成分,由鼻孔浸入身体,透过血液传至全身。
卸下疲惫,精神得到放松,打从心底温暖起来。
就像《深夜食堂》里治愈灵魂的美食, 即使是平凡的米酒,只要有了温度,
也能产生惺惺相惜的共鸣。